为提高对大肠癌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海南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于2025年3月21日举办“肠安之家”大肠癌科普知识讲座。为大家讲解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早期症状及筛查方法,预防措施及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治疗方法及最新进展。现场进行答疑互动环节,解答肠道相关问题。

蔡国豪主任和王余娜护士长致欢迎辞
蔡国豪主任首先感谢大家参会,通过图文并茂的PPT演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大肠癌的发病机制、高危人群特征及早期筛查手段。"大肠癌早期可能无症状,但通过肠镜检查可发现癌前病变,及时干预可大幅降低发病率。蔡主任讲述了大肠癌的发病现状,目前肛肠外科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肛肠外科任重道远,强调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病史或长期高脂饮食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并呼吁居民摒弃"谈癌色变"的心态,以科学态度面对疾病。

针对大肠癌造口患者的日常护理,王余娜护士长从《认识肠造口》、《造口的护理流程》、《肠造口常见并发症》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四个方面提出肠造口护理的重要流程—ARC流程。建议患者减少红肉摄入、减少加工食品、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膳食纤维、增加运动频率、增加体检频次。王余娜护士长现场示范了造口佩戴、揭除及检查的每个过程。通过清晰的照片向大家展示了肠造口常见并发症的外观,让患者及家属可以及时识别预警信号。最后,王余娜护士长向大家宣讲了日常生活中造口护理的注意事项。讲座还设置了问答环节,患友们踊跃参与,在互动中巩固知识点。

肛肠外科王槐文主治医师首先向与会人员汇报肠癌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表示加强肠癌的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从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揭示肠癌的前世今生。王槐文医生细致地介绍了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发病特点并明确了大肠癌的预防措施。他表示,大肠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二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通过科普宣教提升居民主动筛查意识,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癌症防控目标的重要举措。

王振奋副主任医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向大家普及术后饮食ERAS的实施具体方案。
①术后7天左右可进食半流饮食如米粥、鸡蛋羹、肉泥、豆腐、果泥等。
②术后半个月左右可过渡到软食如:面条、馒头、饼干、瘦肉丸子、炖肉、鱼虾,并可进食少渣蔬菜、水果。
③不宜食用粗杂粮、坚果以及粗纤维多的蔬菜(如笋、芹菜、蒜苗),少吃易产气食物如萝卜、地瓜等,避免洋葱、蒜、辣椒、咖啡、浓茶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④1个月后过渡到普食,慎食元宵、年糕、柿子及油炸等不易消化食品,戒烟酒。
最后王振奋副主任医师向与会人员总结了术后饮食十六字口诀: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宁稀勿干、宁盐勿糖。现场氛围热烈,互动频繁。

许多患友对肿瘤可以说是谈癌色变,尤其对晚期肠癌充满恐惧,应大家的需求,肛肠外科陈为佳主治医师为患友们精心准备了防癌议题—大肠癌的症状。大肠癌的症状与疾病的发展阶段,病变所在部位有关。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消化道症状及全身的症状。如发生转移,可能引起转移器官的功能障碍。陈医生表示体重下降及消瘦是肠道肿瘤常见的伴发症状。最后,陈为佳主治医师强调了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肠癌的总体效果至关重要。讲解过程中陈医生也回答了大家的疑问,许多患者家属纷纷拍照作记录。

许多患友对“肠子切断后,医生是怎么把肠子接起来的?”充满好奇。肛肠外科伍远浩主治医师通过视频的演示以及生动的讲解揭开了重建消化道的奥秘。他为大家讲解了手工吻合的两种主要方式:端端吻合以及端侧吻合,讲解了其原理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详细地讲解了器械吻合的原理及过程,满足了患者的好奇心,也使患友们对手术有跟多的认识。讲解过程中也赢得了大家频频的掌声。

面对大众长久以来的困惑,化疗后会掉头发吗?肛肠外科刘珊主治医师进行了科学又全面的解答,大家在影视剧中常规的印象是肿瘤患者化疗后必定是一个光头的形象,但是,肠癌患者化疗后这种情况会比较轻微,主要与化疗药物的选择有关。她详细讲解了如果发生脱发现象,如何进行治疗,若治疗效果欠佳,还提出了科学的应对办法,包括佩戴假发以及植发等方式。这一议题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通过刘珊主治医师的耐心讲解,解除了患友们的困惑,也对肠癌的治疗产生了信心。

肛肠外科杨凯主治医师首先向与会人员汇报了肠癌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开腹、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等方式;又向大家介绍新的“不开刀”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化疗与免疫治疗。随后,杨凯医师与大家分享肛肠外科通过放化疗与免疫治疗治疗肠癌的成功案例,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鼓舞了患者的士气,也对肠癌的治疗产生了信心。最后总结:肠癌不一定需要手术,免疫治疗和放化疗可能是出路。和医生一起制定你的治疗计划。早发现,早治疗,治愈有希望!

本次科普讲座设置了互动提问环节,患者及家属提出大肠癌的遗传及预防、晚期肠癌的治疗、机器人手术方式、造口患者家庭护理等问题,肛肠外科黄平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机器人手术的概念以及操作过程,解除了患友们长久以来的疑惑。让大家更加了解大肠癌,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和误解,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技能,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了更积极的态度。使医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及家属参与,覆盖不同年龄层及疾病阶段人群,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他表示,肛肠外科将持续开展系列健康科普活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小贴士:大肠癌防治核心信息
高危人群:40岁以上、家族史、肥胖、吸烟酗酒者;
筛查黄金期:40岁起每5年做一次肠镜;
报警症状:持续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消瘦;
预防口诀:膳食纤维多摄入,油炸腌制要远离,每天运动半小时,肠道健康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