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

24小时监督服务热线:

0898-963399

海南省“2+3”健康服务包

“2+3”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发布日期:2023-11-23    作者:     来源:     

一、高血压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家庭血压测量值判断标准不同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读数≥135/85mmHg被认定为高血压。

2.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7亿。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3.定期测量血压。18岁及以上成人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等高血压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正常高值者(120-139/80-89mmHg)需经常测量血压;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积极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开展自测血压和自我管理,血压达标且稳定者,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推荐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合格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

4.高血压的预防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运动;限制食盐的摄入;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快餐;戒烟。

5.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和规律服用药物,降压治疗要达标;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控制不佳者应及时就医。

6.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及随访管理。国家已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认真遵医嘱服药,经常测量血压和复诊,降低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风险。

二、糖尿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糖尿病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每9个成年人中就会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如不及时进行正确治疗,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失明、足坏疽、尿毒症等严重后果。

2.糖尿病是可预防的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加强锻炼、合理饮食、降低油脂和盐的摄入、心理平衡等),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

3.定期体检可及早发现血糖异常或糖尿病,有益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4.年龄≥40岁、糖尿病前期史、超重或肥胖、静坐生活方式、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易患糖尿病。

5.糖尿病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6.很多糖尿病患者无典型症状,但经常出现皮肤瘙痒、反复泌尿感染、伤口不容易愈合等情况,应及早检测血糖。

7.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心理等综合治疗,以阻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

8.糖尿病患者应坚持血糖监测,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血糖达标。

9.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做到血糖控制达标,也要做到体重、血脂、血压控制达标。

10.糖尿病的发生与流行会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预防糖尿病是每个人的责任。

三、结核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成为肺结核病,也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来源。肺结核是长期危害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2.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3.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4.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5.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

6.肺结核患者在病变进展快、范围广、炎症反应强烈时,常有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疲乏,食欲减退、低烧,盗汗、妇女月经不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由肺部损害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约有1/3的患者有咯血。胸痛常与病变涉及胸膜有关,呼吸困难常在病变广泛或伴有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等情况时出现。

四、肝炎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肝脏功能出现损伤,都可以称为肝病或肝炎。比较常见的是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统称为病毒性肝炎;也有其他因素导致的肝炎,比如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它们也是“肝炎家族”中的成员。

2.易伤肝的危险因素为:嗜肝病毒(如HAV/HBV/HCV/HEV等)、寄生虫(肝吸虫)、代谢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酒精、药物(如抗结核药、降胆固醇药)。

3.最伤肝的不良习惯:一为睡眠不足;二为早上起床后不及时排尿;三为暴饮暴食;四为不吃早餐;五为吃药太多;六为加工食品摄入过多;七为偏爱油炸食品;八为吃半生不熟或烧焦食物;九为过量饮酒。

4.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5.甲肝和戊肝经消化道传播,乙肝和丙肝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6.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乙肝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丙肝;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不传播乙肝和丙肝。

7.有疑似病毒性肝炎症状或易感人群,应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8.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遵从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虚假广告。

9.防治病毒性肝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努力消除对乙肝感染者的社会歧视,而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

五、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决定的。

3.每个人在一生都会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重视和维护自身的精神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4.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

5.怀疑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要及早去医疗机构接受咨询和正规的诊断与治疗。

6.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一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二级防治的目的是降低精神疾病的危害,三级防治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

7.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8.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促进精神健康和防治精神疾病是全社会的责任。